浅谈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反馈
发布时间:2014-1-13 13:31:21 浏览次数:287

浅谈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反馈

    以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其中就反馈而言,在课堂教学时体现为个体间(包括师生、生生之间)、整体(指全体学生或小组学生)与个体(指师或生)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存在。然而,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于反馈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对课堂反馈缺乏系统的认识,造成教师反馈内容单一,反馈形式刻板,反馈时机不合理。2、课堂反馈不能紧扣教学目标,甚至反馈往往游离在课堂目标之外。3、课堂反馈不符合语文课的本质特点,没有对语言进行有效反馈。4、反馈缺乏“人情味”,也就是反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5、反馈面不够广泛,往往忽视后进生的反馈,使反馈成为了优秀生的舞台。

    由此,我们必须去研究有效的课堂反馈,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中也有以下认识。

    一、要把反馈集中于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教师每个学期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寻求一种高效低耗的方式,把这些范文中的一些信息直接地传递给学生。在教授中,教师会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课堂 “大问题”。通过这个课堂“大问题”, 提供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使他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体悟课文中心。

    就以上、四年级第一学期前三课教案(教案选自上海教学资源库)为例:第一课《老师领进门》中的教学目标四“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解决这一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大问题”为“是怎样领进门的?”;第二课《孔子和学生》中的教学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呢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所对应的“大问题”为“孔子分别对弟子做了什么评价?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三课《父亲的叮嘱》教学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与之对应的“大问题”为“画交上去了,同学们反映是如何的呢?你有什么发现?”

    由此可见,这样的一种课堂问题的呈现模式,已经被老师所接受,这样做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从“有效反馈”这一角度而言,也就给师生定下了一个紧扣教学目标的话题,使师生间的互动反馈不会游离于文本之外。就如《父亲的叮嘱》教案的编写者赵美红老师课后反思的那样,通过 “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个层面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同时给了她和学生对话的机会,其实也就是师生间信息的互为接受、互动反馈。下面就是课文《父亲的叮嘱》的课堂互动反馈实录:

    师:老师也请你们看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情感反馈:学生一片唏嘘,惊讶于杨桃的不同形态)

    师: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什么?想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追问反馈)

    生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答问反馈 )

    生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补充反馈)

    师:是呀,当老师问“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像的模样吗?”学生(引读)

    老师追问:“像什么?”引读(导读反馈)

    生3: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生4: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想象反馈)

    师:真好,你不但想到了同学们当时的感受,还想到了“我”内心的感受,我想作者此刻心中充满了温暖,也想到父亲的叮嘱果然是对的。(总结反馈)

    这一课堂实录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反馈方式,都是在解决课堂大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有效互动,学生思维井然有序。所以,要把反馈集中于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反馈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让反馈在师生间的自由对话、生成过程中变得实实在在,且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二、要把反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课堂反馈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关注课堂反馈需要明确其在课堂不同环节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因此,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反馈分为课始反馈期、整体反馈期、聚点反馈期、感悟反馈期、总结反馈期六种反馈时期。

    (一)课始反馈期

    课始反馈期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时期,为整堂课或作铺垫、或作补充。例如上三年级《牛顿在暴风雨中》这课的初始阶段,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暴风雨的媒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暴风雨的猛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有了想说的愿望,于是,就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刚才看到了什么。此环节学生反馈得充分,不仅能积累了一些描写暴风雨的词语,而且也为下个教学环节体悟牛顿在暴风雨中勇敢地实验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二期课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所以在课始,教师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情感基础等,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反馈,是学习新知所必须充分考虑的。

    (二)整体反馈期

    整体反馈期也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认知过程。如学习《跳水》这课,学生阅读课题后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谁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怎样跳水?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经验的老师会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课中,教师接收处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所反馈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整体认知的情况,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感悟反馈期

    这个反馈期是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心时,所要完成的对问题的解答、感情朗读、讨论辩论等课堂任务,而产生的有效的反馈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是通过学生的答问、辩论、表演、表情等接受反馈信息,学生通过教师小结、导读、追问、启发等接受反馈信息,学生间通过欣赏、鼓励、补充、竞赛等互相接受反馈信息,三者加以综合,课堂就呈现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信息传递、反馈互动,从而把课文中心理解更深,感悟更透。

    (四)聚点反馈期

    为什么说是聚点反馈期?这里的“点”特指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这个时期的反馈也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所接受的反馈信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合理地渗透语文课程所特有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这样的训练要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语文课的始终,对它们掌握度的反馈就显得特别重要。聚点反馈期尽管在课堂成不规则分布,根据课文特点随机形成,其重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五)总结反馈期

    这个反馈期,主要出现在课末,是教师对课文学习的一个总结,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在概括,可以是对课文中心的再提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这个反馈期的反馈主体是教师,也可能转变角色,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等,也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要把反馈落实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许多场合都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书面语与口头语,这是学好汉语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语文课的灵魂,所以师生在课堂中对于语言表达的随机反馈是最主要的。

    要做好这点,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字-—词—句—段—篇”这个语言训练的逻辑层次入手,理清语言训练的一些要点:

    字:读准字音、掌握多音字、准以写字笔顺、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消灭错别字、学会查字典等

    词:积累常用词、正确理解词义、辨析近义词反义词、正确使用成语等

    句:学会造句、正确运用关联词语、各种句式的变换、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含义、认识修饰句子的方法等

    段:修改一段话、理解段中的层次

    篇:学习组段成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等

    其次,我们就要把这些训练点的教授合理地穿插进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依托语文书中的课文找到范例进行学习。

    第三,就是要抓住时机,设计反馈练习。

    1、即时反馈:也就是对刚学过的知识换题进行训练。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辨析词语“陆续、连续、继续”并完成填空,当学生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可以立刻再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反馈,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当然即时反馈更有效的策略是不脱离原有文本,根据课文原有内容再设计反馈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如《牛顿在暴风雨中》这课,教师利用文中例句“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用动词。学生理解之后,利用课文内容请学生根据例句再次仿说“牛顿是怎样像蝙蝠一样测风力的?”通过学生的反馈,高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2、延时反馈:就是一种阶段反馈,可以出现在本堂课的课末练习,也可以出现在这一单元的课文教授中,还可以在间隔更长时间的课堂中出现相同的语言点的训练,这种反馈设计可以是教师的有意为之,也可以是学生对已学过的语言训练点的思考发现。

    有位老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鱼多的那个自然段时,阅读课文后有位学生突然指出“这个自然段是的总——分——总关系”教师迅速抓住这一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加以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总——分——总”段式这一知识的关键处——分述部分: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生:写鱼的各种样子。

    师: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生: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么样,什么样的鱼怎样。

    师: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少总分关系的课文和段落,它们的分述部分,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述的呢?请同学们来回忆、分析、总结一直。不清楚的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问老师。

    (师出示已学课文中的句群)

    (学生边看边议,气氛热烈)

    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举例分述。

    生:《翠鸟》是分几方面分述。

    生:《一定要争气》是分时间分述。

    生:《赵州桥》是分几部分分述。

    (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填空。第二题需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 )鸟,有( )鸟,还有( )鸟……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清晨( ),黄昏( ),到了晚上( )。

    这个教学过程着力于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促使知识向技能转化。教师对知识点的训练能够瞻前顾后,突出重点,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语言点的有效反馈。尤其是上学期的语言点通过学生的反馈,被教师及时捕捉,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可见,延时反馈是一种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语言训练将会更加扎实有效。

    四、要把反馈运用于学生积极的思维与情感中

    教师要会运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童话类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把学生引入情境。如教学《狼和小羊》,让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体会狼的凶残、小羊的温顺。孩子们先是颤抖着身子,轻声地说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又学着狼的样子龇牙咧嘴地朗读“你这个讨厌的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仿佛一个个都成了羊和小狼,教师也在学生的反馈中知道学生已经明白了羊的懦弱,狼的可恶。

    当然,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灵感性、求异性、发散性和想象性。在教《一次特别的作业》时,许多同学都对书中提到的小莉班长竖起了拇指,因为她没有写调皮大王马克的缺点,却写了他许多优点。此时,有一个学生在嘟囔,哪会有这么好的班长。原来这位学生最不服气的就是我们班的大队长,他最痛恨的是自己老也做不了中队干部。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请他站起来讲讲为什么自己的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回答的令人大吃一惊,他说小莉不会这样好的,他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老师课前要她这么做的,她才会夸马克的。这样一说,部分同学立刻帮着他说“有道理,有道理。”部分同学似乎似乎不赞成。针对这一问题,立刻出了一个讨论题“谁更合适做干部?”。学生们在讨论中各持己见,似乎有说不尽的想法,当然这也是一次特别的作业,反馈效果特别理想。所以要抓住学生的个性思维捕捉生成,加以反馈,可以调动学生更积极的思维,体验更多的情感。

    最后不能遗漏的是,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感,需要教师有激励性的反馈语言。例如,教师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是否可以请你邀请好朋友再回答一次。”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下一个问题还是留给你回答。”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满的学生说:“你说的虽不完全正确。但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当然风趣的语言引起一阵笑声之后留下的更会是难以磨灭的印象。教二年级语文课《香雪海》用“洁白无暇”造句时,教师说:“今天老师穿着一件洁白无瑕的白衬衣?”有一个同学立刻纠正道:“老师,‘洁白无瑕’不能用在衬衣上。”教师故意回答:“是不是老师的衬衣很脏呀?所以不能用洁白无暇?”同学们一阵哄笑。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字典,立刻茅塞顿开,原来“无瑕”不能用来修饰除玉以外的物件,因此“洁白无瑕”也只能修饰与玉有同样特性的白色物体。

    五、要把反馈面向于更多的学生中

    就个体反馈而言,可以从学生思维的速度和正确率中捕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群体的量化统计中,也可以捕捉整体对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与存在的问题,且可以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设计。所以反馈的信息需要教师去认真分析,找出问题加以解决。其实,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课堂的错误反馈往往出现在后进生中。他们往往是教师忽视的群体,怎样办?缺乏对于后进生的学情的反馈,其实是一种较为失败的课堂反馈。所以,我们针对后进生要寻求一些有效的反馈策略。

    首先要注意整体反馈,包括齐声朗读,在答题板上的对于标准题的答案选择,对于练习题的学生间互相批阅等反馈形式,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次是抽样反馈,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反馈策略,针对某一个较难问题,请后进生回答,如果他能回答出来,也意味着班中的极大部分学生也能打出来。针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请一个优秀生回答,如果他也回答不出,教师就应该换种提问方式,或在提问之前做一些知识上的铺垫,或者干脆放弃原有问题,另辟蹊径。

    还有就是分散反馈,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后进生在优秀生的指导下进行一帮一的反馈,最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综上所述,在课堂反馈中,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学习,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关注差异,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习负担。这样的课堂反馈才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