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设计
发布时间:2013-11-20 19:52:10 浏览次数:295

弹性设计

[案例]
教学《将相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了这样的问题: “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于无疑处质疑,设置冲突,组织讨论。有学生说是打成了平局,也有的说是赵国胜利了,当双方意见发生了争执,教师做了这样的引导:1、秦国是大国2、秦王是一国之君,蔺相如是臣。让学生再次潜心与文本对话。于是,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认为赵国胜了,因为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大国的王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小国的王也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大国的王显得更难看。有的说我也认为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是蔺相如叫击缶的。秦王是君,而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看。也有的说,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打击乐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是配合瑟演奏的,赵王可以鼓瑟,而秦王只能击缶,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脸。徐老师从课文的内涵,提出了高层次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智慧之花竞开,一个教学高潮迅速形成。
[分析]
语文课堂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体验活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构成,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本内容,他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成人阅读也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有个性化的答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主要有以下视点: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宽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二是在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预设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资源,思辩并消除疑义,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三是在生成性问题上,从诱发学生思辩,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拟设应对“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