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味,呼唤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14:43:19 浏览次数:262

 

回归语文本味,呼唤有效教学

——2009——2010学年度校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比赛活动总结

为了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出新人,锻炼新人,培养新人;同时,营造一种氛围,掀起教学研究的热潮。在寒冬腊月里,我校语文教研组以“实践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全面培养语文素质,精心磨练青年教师”为宗旨开展了青年教师语文创新教学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激烈角逐,历时四天的校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于2009年12月27日上午落下帷幕,焕发绿色生命的课堂,让老师们大饱眼福,同时也为本次竞赛活动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活动中,教师们的智慧和精彩,让人受益匪浅。

1、巧妙设计,成就高效课堂。所有参赛课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较好的把握了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而有创意。例如:孙茂清老师在执教《西风胡杨》一课时,先利用文本自创诗歌,猜课题的方法切入教学;然后引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再细读文本,感受胡杨坚韧,无私,悲壮,品味其中情感,同时,深入思考,关注胡杨的命运;最后,升华感情,期盼胡杨永存。像这样,层层推进深层研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肖艳娟老师在执教《搭石》时,由插图切入,揭示课题——谈搭石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搭石作用的语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友好的情感。”,再抓住该中心句引导学生提问得出研讨专题“从哪里可以看出搭石联接着乡亲们友好的情感?”,通过找、读、演、议、说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研读专题,最终获得心存他人、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情感体验。

2、扎根文本,引导深度体验。“入境始与亲”,把学生引领到情境中去,从内心认同、感受,获得情感是很重要的。彭芳老师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利用实物演示、画简笔画等手段,让学生弄清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语句,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触”“巴”“拉”“贴”,并抓住这些动词进行实物演示,从而在头脑中想象成画面,知道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的。进而体会到要像作者一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道理。

3、以生为本,训练扎实有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的目标,也是课堂的目标。潘华东老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在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过程中,教师叫学生用“△”标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后,教师问“当你的脑海中呈现那么多种颜色时,你会想到哪个词?(生答: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就这样有效地教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对学生进行了画关键词等学习方法的训练,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赖明明老师的“作者看到高而陡的天都峰会怎么想?奋力爬,是怎样的情景?”的补白的思维训练。有的教师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说话训练,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读写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竞赛课的朗读指导上各位教师各具特色,有多种形式地读,有不同层次的读,难度不断在提高的读,学生不断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的磁场中被感染,被裹挟,不断的挑战自我,让知识难点迎“读”而解。一句话,教师们着眼于语文,着眼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构建了“简约、高效”课堂。

4、智慧理答,演绎精彩课堂。教学的智慧根本就体现在教师对课堂、对环节的驾驭能力上。老师们能及时抓住有效的生成,并捕捉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上的闪光点,灵活调控课堂节奏、课堂氛围。多数老师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及任务,完成近期目标,逐步铸成长远目标。有的老师的教学,充分运用了“扶—半扶—放”的教学方法,给与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许多老师课前主动亲近学生,广泛沟通;课中关注课文的情感目标,非常注重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交流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5、学生自主,老师乐当配角。课堂上,许多老师都在设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乐当配角,努力地做个组织者、激励者,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很多老师鼓励学生自学生字词,自己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自己再读课文、深入思考、寻求答案。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理解课文,无论是独立自学、小组讨论,还是老师的点拨,学生始终处在“我要学、我想知道”的积极状态中,无论是朗朗的书声、热烈的讨论中,还是眉头紧锁的静思默想中,学生的思维毫不懈怠,学习空气十分浓厚。

总之,每一位老师的身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表现,老师们教学风格各异:有的课生动活泼,波澜迭起;有的课朴实自然,含而不露;有的课貌似平淡,而平淡中见功底,愈见其清新宜人;有的课设计巧妙,过渡自然,浑然天成。可以说一支优质、高素质的年轻的骨干教师队伍正在三小这块沃土上形成。但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为此,本次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研究、思考:

1、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老师整节课喋喋不休,自问自答说个没完没了,这样留给学生思考、实践,阅读、感悟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学生始终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生成的精彩更得不到体现。

2、朗读指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够。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应该体现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上,即“过程”之中。

3、部分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设计不能从整体入手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无法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不能引领学生多角度感知、理解文本、加以拓展。故课上也就少了许多精彩。

竞赛结束了,但教学之路,永远在路上,大家都在路上。“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确,语文课堂更丰富、丰满、丰厚、丰实,是一种境界,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回归语文本味,呼唤有效教学,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上的底气,绝不可能是所谓的灵机一动,背后应该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课堂上的功力,既在于刻意地修炼,也在于日常的领悟和揣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走特色之路,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