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的教学感受
发布时间:2014-1-9 20:39:24 浏览次数:250

阅读教学中“读”的教学感受

                                                                                                       何新凌

 

 

 

         有经验的语文教学前辈告诉我:“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的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培养目的,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料的手段。近些年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对阅读教学中“读”的教学有了一些感受:

一、要有明确读的目标

目标明确也就是读的目的性必须明确。在读的教学活动开展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考虑设计。而且设计要求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主题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主题加深一次理解。

二、要有趣味激发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兴趣就成为教学“发条”,“读”也当然不例外。 小学生情感纯真,却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就经常组织比赛读、表演读等。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指导学生读出桑娜是在怎样的矛盾中抱回邻居家的两个小孩的。教学生用语音变化、神情变化边读边做动作。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如桑娜心惊肉跳的担心又要抱回孩子的情景;学生读得神情凝聚,入情入境。又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安排一个小小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并由学生评分,原本枯燥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变得兴致勃勃,积极性很高。
 三、要有得当的方法
      小学生阅历少,当胸中有情感时,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反悔。如果只是一味地叫学生去读,教师不在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讲解或提示,读的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我觉得指导朗读技巧很有必要。特别是到了学生想读好,而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反复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比读,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林海》一文中,学生已经通过“高点儿的,矮点儿的”与“高的、矮的”的比较,明白句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温柔的特点,教师通过适时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韵“点儿”读出了岭的“柔”。

四、要有丰富的感情投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岂能读之无情?要想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还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语言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
    (一)以情动情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情感的丰富与外显化,作为一名教师对教学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都要充满浓厚的情趣,以自己的真情,美好的情感,融化在课堂教学语言中,感染学生,以情生情。
    (二)以境激情
      情感环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挂图、实物、小品表演等直观型教学手段来创设。例如:在教学朗读《月光曲》中哥哥的联想,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世界著名《月光曲》,时而优美宁静,时而激昂的音乐把同学们带进了幻想的境界里。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画“↗”、“↘”、“↗”接着再让配乐朗读,朗读的感情随着音乐时起彼伏,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精湛的导语艺术也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能起到其他教学手段地乐趣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
      例如:在《圆明园》一文中,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情感变化很大,因此可设计了这样导语“圆明园经过6个皇帝150年的经营,成为当时世界最精美最壮观的园林。它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之典范”,这凝聚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啊!然而今天我们只能从断残枯草中遥想它曾经的辉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饱含激情的导语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一个感情基调。
    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不是一件易事,只有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